预防校园暴力远离违法犯罪——130511612 曾友雯
预防校园暴力远离违法犯罪
——130511612 曾友雯
一、校园暴力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校园暴力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校园暴力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和气愤。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者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今年“两会”前夕,3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为绑架同学、施虐等行为被判刑责的消息将校园暴力事件再次推向公众视野。“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切的同时,也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强烈关注。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杀人等词联系在一起。
今天,摆在教育者、家长、社会面前的,是一个让人无法轻松的话题——花季如何远离暴力?
二、校园暴力事件举例
第一个事件是引起两会观注的三名中国留学生因凌虐同胞在美获刑的事件。在2016年2月17日,三名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读高中的中国学生因绑架并凌虐同胞同学,分别被洛杉矶地区波莫那高等法院判处最少6年监禁。2015年3月,现年均为19岁的中国留学生翟某、杨某和章某同其他一些中国留学生绑架了中国同学刘某,对其进行殴打和折磨。三人案发后不久被捕,于今年1月5日与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这个事件真的让国民很震惊,在异国他乡本来应该是相互扶持的同胞,却变成了施虐的暴徒。
第二个事件是国内的事情,“四五名女孩对着一名女生,又是脚踹,又是扒上衣、内衣,还揪她的头发往铁门上撞,旁边还有围观者拿手机拍照”,洗车的车主说道。事发北斗草亭佛祖庙旁,与北斗中学仅一墙之隔。令人心寒的是,围观者没有一人阻止,而受害女生也不曾喊一声“救命”。 这起暴力事件中,施暴女生的行为恶劣,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且围观的成年人也没有阻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反而在一旁观看录像,国人的道德底线值得思考。
最后看看2015年在微博,朋友圈各个社交网站上疯传的一个打人的事件,大家应该也都关注过这件事,在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网上疯传一段多名女生围打一名女生的爆料视频受到大量转发。视频时长1分28秒,视频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名黑色上衣女生跪在地上,数名女生对该女孩拳打脚踢,并将其踹倒在地,之后,多名女生轮番上前扇其巴掌。被打女孩无处可躲,哭泣求饶,多名打人者无动于衷并互相嬉笑。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上,这些年纪轻轻的小女生,粗鲁、残暴的对自己的同学拳打脚踢。
据有关统计,仅仅在2015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有42起,其中初中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33起,占总数69%,初中成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此外,小学阶段以13%的比例成校园暴力事件的第二高发阶段。
三、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多性质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界的因素: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的原因,而最重要的在于主体自身的原因。
学校方面:1 、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关键。学生和教师均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致于情绪紧张,容易诱发暴力性事件。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挫折感。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的豪华,却导致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2 、教师权威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良好的人际互动,为师生间的暴力冲突埋下了隐患。很多校园暴力事件都是由于一些小问题引发的,如果在发生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疏导学生心理的障碍就可以有效的化解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3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漏洞也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有些老师徒有教学业绩却不注重素质的养成和培养,造成老师的素质低下,也影响了学生道德观念。
家庭方面:1 、家庭教育的失败。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由于不正常的人格导致子女的道德观念扭曲,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2 、家庭结构的缺陷。家庭结构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关系不完整,血缘关系不完整,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父母双亡等情况。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而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度则较高。由此,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情绪不稳,缺少同情心,具有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感情危机、家庭暴力等常常表露出来,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
社会方面:1 、暴力文化的泛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原有的道德价值观不断被解构,不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侵蚀未成年人原本纯洁的心灵,而且暴力文化肆虐横行。这也是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2 、大众传媒的影响。一些单位和个人置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充斥凶杀、色情及腐朽没落思想的不良影视书刊推向文化市场,由此使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因羡慕而模仿,从而增加其实施暴力犯罪的潜在危险。3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小学、中学、大学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黄色录像厅,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主体自身:1 、好奇心强,缺乏独立评价能力,极易接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是由未成年人认知结构的不完整性所决定,许多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会环境的感染,接受不良因素的暗示。2 、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极易为外界诱因的驱使而激发冲动。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一般情绪易于激动,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在受到环境刺激时,容易因冲动而使用暴力手段。3 、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4 、叛逆心强,反抗权威意识浓烈。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一些学生在行为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执性,妄图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显示个体存在。
四、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
有这么多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校园暴力,应该如何让校园暴力远离校园
1、学校要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校园暴力。
2、经常对学生进行青少年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教育。
3、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处世经验和能力。
4、家长要承担起预防校园暴力的责任。
5、看管好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性动画片及电视剧。不要沉迷于网络。
6、给予孩子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尤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应付出更多关爱在孩子身上,避免产生自卑、孤僻性格。
7、平日教育孩子时,不要采用打骂等极端行为。否则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8、对孩子爱之有道,不要一味的满足其要求,言听计从。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坚强品格。
9、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重视起校园暴力问题,加强打击力度。
五、校园暴力低龄化问题
经过有关统计校园暴力案件呈现了一种低龄化的趋势,来自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研究:在发生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中,14岁至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至2013年已突破50%,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
最高检公诉部门的相关调研表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文化程度较低、外来未成年人所占比重较高、所犯罪名比较集中、犯罪手段呈成人化暴力化倾向、共同犯罪居多等六大特点。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由于校园暴力发生频繁,性质恶劣,且有趋于低龄化的趋势,我们是否应该降低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
六、两会委员对问题的回答
在两会上两会委员也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方的意见是:“校园暴力已经严重到了一定地步,必须认真研究处理。”全国人大代表刘晓翠说。根据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青少年犯罪者完全不用负刑事责任。刘晓翠对校园暴力现象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她告诉记者,“法律应当保护遵纪守法的好孩子,对那些施暴者也要有相应的制裁,有必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对少年施暴者进行刑法惩处。”
而另一方认为:我国1997年刑法立法时就比较过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刑法立法,并参考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年龄区分标准确定了现在的年龄划分线;另外,划线要平衡各方利益,在给被害人保护的同时,惩罚施暴者时要考虑他未来的前途与出路,不能一棍子打死。未成年人有特殊性,他们的身心毕竟还处于发育阶段,认知能力、自控能力还存在欠缺,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应当给予他们宽容和帮助。